15年,国内药企开始陆续大分子布局,17,18年迎来一个高峰,后遇冷,20年又迎来一个小高峰。而今在种种因素下,资本市场完全低迷,国内外biotech叫苦不迭。当初,大分子在国内火起来的时候,不少小分子从业者有一种悲观的情绪,这种情绪大概就是一个不属于自己的时代到来了。
在某种程度上,现在依然是一个生物药研发为主的创新药研发时代,但更多的是抗体已经从一个完全主导的地位进入了一个辅佐或者配合的地位,比如在细胞治疗,ADC中所扮演的角色。
国内抗体药物研发风向
15年开始,大多都是单抗研发为主,17,18年双抗成为主流,单抗布局只在全新靶点,随着DS-8201的成功,国内20年开始迈入ADC时代,各地药企ADC布局蜂拥而起。细胞治疗在此期间也是跌宕起伏,17年虽史称CAR-T元年,但不久就迎来遇冷的局面,如今似乎又迎来一段向好的局面。
入行以来,从未主导过潮流,而是一直被潮流推着往前走,从单抗,CAR-T,双抗,ADC,顺势而来。从单纯的抑制性免疫检查点,PD-1,PD-L1,CD47,TIGIT,LAG-3等等,做到激动剂CD40,OX40,41BB,搞定GPCR靶点一度成为行业某些公司的口号,以示技术的高超。一路看下来,挑战高难度靶点,从来都不是智者的表现,有时候会是一种莽夫。激动剂做到现在,一个成药的都没有,而HER2做了40年依然有新的突破。大分子有一个特点,成药性跟靶点有关,靶点如果能成药,单抗都不会差太多。而ADC就成为了另一个概念。
所以,以现在来看,纯抗体研发的时代遇冷,也源于靶点成药性较弱。国外的不少biotech遇冷,其实跟布局有关,DS-8201的出现,重塑了一种新的药物研发认知。以抗体研发为主的国内外企业,普遍迎来低谷期,而国外其它几家ADC企业,因平台毒素的缘故,成药性,或者疗效,大大低于预期,也进入瓶颈阶段。
DS-8201之后,会迎来一个新的药物研发生态,很多过去的观点,需要推倒重来。对于ADC的认知,也需要重塑。这一波,国内占得了先机。ADC的门槛较高,一定程度上,不会造成PD-1式的内卷。同时,ADC的成药性较高,会增大药企的药物研发成功率。
2022年5月16日,科伦发布公告称将旗下抗肿瘤药物A以14亿美元的价格授权给默沙东。业界推测为TROP2 ADC,可见国外跨国药企对于me too ADC还是买账的,分析国外大型跨国药企对于ADC的布局均不足,基本没有内研能力,即便是阿斯利康,也是引进为主。所以未来,国内ADC会迎来出海热潮,将会引起一个新的增长点,也会由此产生新的biotech越级biopharma的故事。
最近Alnylam创始CEO John Maraganore离职感言火遍朋友圈。作为一个已经成功创业的人,在其离职感言中,你看的是无数的艰辛与苦难。First in class的药物研发,成功永远都是偶然。